男性养生
女性养生
白领养生
老人养生
中医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资讯 >> 茯苓的神奇作用

茯苓的神奇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03 19:03:16 来源: ys.woasj.com 作者:养生权威网

导读:茯苓的神奇作用是什么呢?大家可能日常生活中只知道茯苓是一种中药材,但是其实,茯苓隐藏很多重要作用,对……

茯苓的神奇作用是什么呢?大家可能日常生活中只知道茯苓是一种中药材,但是其实,茯苓隐藏很多重要作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是养生的好物品。下面小编为你介绍茯苓的奇异作用。

茯苓的神奇作用

其实茯苓不仅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也是一种日常养生必不可少的保养品,吃茯苓不唯一保护脾胃的食,同时对我们的心理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说茯苓与不同的中药配合就发发挥出不同的功效。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慌,忘记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到达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4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都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同等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脾虚运化失常而至泄泻、带下,运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经常使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茯苓不但能够医治疾病,还能当作养生药材预防疾病。茯苓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养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备些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在服用茯苓时,最好不容易喝茶,由于高浓度的茶是会影响茯苓的效果的。

茯苓的药理作用

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 实验动物雌Wistar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1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对比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醇)0.25ml经导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对比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产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产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该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取性Wistar大鼠,8wk龄,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启动动剂。2wk后,施以促癌程序:给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叶和左外侧叶。10d后,断颈处列大鼠,肝脏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1GT)染色。大鼠从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后3d止,进食含受试物饲料。结果,大鼠肝癌前病变r一GT染色阳性肝细胞灶,土茯苓组(饲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显着小于对比组。提示土茯苓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解毒作用

采取土茯苓水煎剂(剂量:每鼠逐日相当生药1g和0.5g两种),土茯苓稀醇制剂(剂量:相当生药1g和2g),土茯苓粗黄酮(剂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剂量:0.5ml和1.0ml),硫酸亚铁(剂量8mg),每组用药3d后分别igl次纯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观察解毒作用。结果,土茯苓水煎剂、稀醇制剂和粗黄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一般棉酚中毒时可用硫酸亚铁拮抗,但能影响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时不影响棉酚对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成都梅毒治疗多少钱

长沙即时新闻

川网快报

上一篇:维B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下一篇:冬天护肤小秘笈

Copyrights © 2012-2017 我要养生网 ys.woa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