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胡百精:谢谢食药总局,谢谢较真平台,谢谢各位!此前我们受食药总局新闻司颜司长的委托做了一个研究,想清理近年以来关于食品药品安全报道到……
胡百精:谢谢食药总局,谢谢较真平台,谢谢各位!
此前我们受食药总局新闻司颜司长的委托做了一个研究,想清理近年以来关于食品药品安全报道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这样那样的抱怨,报道者的专业性太差,有的时候没有核实相关的信源信息,我们有一个概览性的状况,但是事实上缺少整体上的清理。
所以我们做了这项工作,覆盖了12个城市,一二三三线,每一线都有四个,一共12个城市,每个城市选取一家都市报,一家晚报,一共24家媒体,三年当中两万多篇关于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报道,又经过分层的抽样,最后选择了1300多篇报道进行了清理和分类。我们把几个方面的结论跟大家作一个分享。
第一个方面,食药品安全报道的专业领域的一些特征。我们看到食药安全的报道,这类议题太特殊了,每一个演讲嘉宾都会提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的确这个时代漩涡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社群都在漩涡当中摸爬滚打,越是在漩涡当中,我们越需要本体性的安全感和专业性,食药领域正是这样一个领域。专业性非常强,另外公共性也非常强,专业性要讲理性、要讲科学,要讲起码的理性。一会儿还有食药类的大专家上台分享他们的知识,我自己虽然是做文科研究的,但是做了十几年,我个人的体会是,做研究每往前走一步都有一步的欢喜,但是也会伴随着新的巨大的焦虑。你在一个专业领域摸爬滚打一辈子,只能碰到这个领域当中边界模糊的,核心可能根本没有碰到的,含糊的、暧昧的,有的时候我们只能得到一丁点的光亮,同样做这个领域的记者、编辑一定要有谦卑之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即便是现在掌握的资源、渠道时间不够用,但是要以敬畏之心面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领域。
报道者的两个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食药领域的报道,受众怎么描述它,可能从婴幼儿到花甲老人,怎么描述它,食药领域的信息需求是人的底线性的信息需求,涉及到人的本体性的安全感,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严重匮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即便是刚才提到的钟南山院士,也不能在他的领域之外了解到一切对他来说能够分享给我们的洞见。
再有一点,由于过去这些年以来,在食药领域发生的一系列的偶发事件,留下了一些负向的集体记忆,它们留存下来了,一个疫苗事件、奶粉事件或者添加剂事件,逐渐沉淀到大众的心理当中,以致于每发生一次食药领域的负面新闻,这些负向领域都会被激活。另外多元复杂平台多元意见的竞争,科学未必能够打败迷信。
既然有这样的特质,我们看到食药领域的报道,对于媒体来说能够提供哪些报道,原则层面的建议就是负责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你们这些做记者的,笔下有生死,记者的笔下是有生死的,有盛衰,有荣辱的,另外一点就是讲科学。讲科学的、起码的理性。还有就是通俗的、日常化的表达。我们看到今天表达的不对称,在今天的食药安全领域报道当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掌握专业知识,拥有科学理性的人,他们缺少日常化表达的主动性,有时候在从科学到常识这两者的跨越当中,壕沟太深了,迈不过来。有的时候为了日常化的表达,专业就退出了,科学的理性反倒暗淡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两点,一点是把人文的光点亮,要有人文关怀的理念,同时不能碰触法律的底线,法律是治理这类谣言的底气。
我们分析了两万多篇报道,尤其是其中1300多篇报道之后,得出了一些我们这个领域目前新闻报道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就是消息来源缺失或模糊。经常是一版、大半版的报道,据说,有人说,有专家说,据传,甚至连据说的字样都没有了,一大版报道就出来了,消息来源是缺失或者模糊的,据研究机构证明等等等等,这类信息的传播极易引发谣言。
第二个是未经权威核实,虽然有消息来源,但是这个消息来源不是权威的、不是可靠的。所谓的消息来源必须有两个信源。
第三个,缺乏科学的解释,往往是妄断因果你了解怎么样跳绳健身吗。我记得那个时候食品安全指南的时候,吃南瓜、吃绿豆如何如何,前面讲了一大堆素材,最后一段用了索引,前面一大堆的素材和索引之间缺少必要的知识之间的建构,缺少起码的逻辑的建构。
还有就是在争议性话题报道当中,主观先行,尤其是疫苗事件的报道,还有这些年反复发生的食药安全领域的事件,由于这些话题具有争议性,所以报道者标题就带有强烈的偏见,虽然文稿当中呈现了一些基本的事实信息,可是报告的底色已经被涂抹成黑暗了,往往会加剧非理性的蔓延。我们知道现在是标题党的时代,这是一个糟糕的状况,没有办法,信息太多了。我们一方面在指责标题党,一方面我们自己在浏览信息的时候,也往往看一眼标题,用标题断章取义。有的人会自己辩护说,其实我正文的内容写得很平衡的,很客观的,正文的内容是基于事实,在事实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棵树、一朵花,但是标题断章取义。
再一个是片面夸大食药的功效。在今天的都市报、晚报当中,广告和新闻严重混淆。各位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但是现在有些媒体,包括北京的一些都市类的媒体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明确标识,谁是广告,谁是新闻。最终都以新闻的形态出现。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以前在一个城市看了十年二十年的报纸之后,他看到里面的一些新闻,他是信任的,甚至把自己的养老钱都去买保健品。
还有数据解读极不严谨,有的时候有些报道当中,一会儿是食药总局的数据,一会儿是某商业公司的数据,有的时候是某行业协会的数据,某大学的数据,甚至某大学教授演讲当中顺口提的数据,这多个来源的数据并不在一个维度上,也没有彼此相通的指标体系,简单把这些数据堆积到一块之后,给出一些草率性的结论。
我们注意到这八个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抽取的两万多篇最后净化之后的1300多篇当中,大部分报道或多或少都存在前面的八个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几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引用权威、专业的消息来源,并在报道中明确标注消息来源。其实每一个教新闻的老师,在这样的场合还要提这样一个建议、一个原则,我自己是感到很羞愧的。这是我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上新闻导引课的时候就应该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但是确实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媒体从业者的更替程度、更替频率也越来越高,大量非专业的青年人涌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来,阅读率、点击率、市场压力又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人们一点也不缺少胆识,却缺少常识。例如我们要报道一篇新闻的时候,应该有消息明确的来源。
第二个是争议性重大题材的报道慎重核实。越是争议性重大的题材报道,应该对它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核实。
第三,科普性的食药安全报道我们建议引入专家审议制,有的记者说是不是要审我们的稿子拉丁舞初学者注意事项。不是这样的,我们做记者的是杂家,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比某一个领域的大院士、大专家还要权威,这是很困难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议题、领域拎出来,在这些领域里面建立一个专家社群机制,把这样的信息发布出来之后,请多方专家,每一方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这样重大性的科普性报道的科学性就会有保障了。
第四,确保标题传递清晰、准确、公正的信息。清晰、准确、公正,这三个词其实都是容易的,我想强调一下清晰。各位知道,现在为了提高阅读率,标题往往都是叹号或者问号,食品添加剂到底能不能吃。其实里边说的是能吃,可是好多人只看了这个标题,没点进去,就怀疑到底能不能吃,清晰、准确、公正。这是第四个方面。
第五个方面,重视新闻报道的逻辑,不妄断因果。要有起码的因果链,要有起码的概念链,在事实到结论,事实到意见之间,这个逻辑的链条必须绵绵密密地把它们编制起来。我在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也会训练我们,同学们,你们现在的作文中经常用因而、所以、更进一步、而且,他说你们将来长大以后就知道了,一篇文章当中最难用的词就是这些连接词,比如我们说了一个自然段的话,前三句之后加了一个因而,前三句哪一句关联起了因而,还是都跟因而有关系。
还有区分广告和新闻,对食药类广告进行明确标注。
创新报道方法和形式,服务新媒体时代的用户。
正视食药议题的复杂性,与政府和专业部门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关于这一点多提一点,在全国负责食药安全领域报道的媒体记者数量是可计量的,也许300人、也许500,也许也就1000人,稳定的队伍大概也就两三百人。这是一个稳定的社群,应该通过今天新媒体的手段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与专家、与政府权威部门、与一切可能在食药报道当中扮演公共角色、引领公共价值的机构、社会个体,能够成为一个共同的发声平台、知识生产平台、观念分享平台,我想这些是必要的。
为了做到前面这些建议,我们也面向媒体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源。报道分析不说了,食药总局主要的角色和职责,我们把新闻司的联系方式也面向媒体公布了,科普的网站和辟谣的平台,还有可备查的一些数据库,海外食药安全领域一些经典案例的选择,还有食药安全领域的常用名词,还有总结了近年来30个打不死的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借尸还魂回来的一段谣言,比如微波炉致癌等等等等,我们把这些谣言也放到一块。
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各位花样俯卧撑助你打造成肌肉男!
主持人:胡院长请留步,问您一个问题,您刚才说的话我很有启发,我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我也是做媒体的,无论是记者还是媒体,现在实际上面临一个负反馈,如果你做严肃的报道,负责任的报道,可能作为一个记者来说,你永远也出不了名。但是如果你要是做准谣言的报道,你可能很快就变成一个风云记者。
作为媒体来讲,如果你做那种严肃的报道可能没有点击率,但是如果你要做那种准谣言的稿子可能会传疯了,这种负反馈在我看来就是今天谣言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你看来这样一个机制怎么破?
胡百精:这确实是我们在新旧媒体交替,尤其自媒体强势崛起的这样一个含混混沌的情况之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状况,一方面传统的、郑重的、专业的内容生产方式还在,但是不受重视,无论是影响力、阅读量甚至背后的其他效应都跟不上。而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交媒体平台强势的崛起,半真不假的,半科学半谣言的信息泛滥,我刚才说这是一个社会场景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混沌期。
怎么来看这个混沌期,或者混沌期我们做食药安全报道的记者应该做什么?越是在这样变革的年代,人们越渴望对专业负责、对权威负责、对理性负责的人,这个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有人要做严肃的报道,有人要奉行专业主义的精神,他们要成为这个风云变幻年代的脊梁。
主持人:谢谢!说句心里话,王院长的这些话,我听完之后还是觉得没有给我真正的答案,因为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如果一个长期的职业里面存在一种负反馈机制,你很难要求具体的从业人员用所谓个人的坚持面对这样一种负反馈机制。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天的讨论,能够让大家讨论出一种新的方式,这个行业真正的改变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机制的改变,而不是个体的坚持。
上一篇:阴囊湿疹的三项“预警”方案
下一篇:大暑谨记四大养生秘诀